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知识产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信息>工作动态 > 市级动态

《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创新知识产权小额诉讼审判模式》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日期: 2023-11-27

    日前,《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创新知识产权小额诉讼审判模式》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为着力解决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知识产权维权存在“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切实将“公正与效率”落到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借助重庆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试点城市、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执行合同”指标重点配合基层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小额诉讼程序改革试点法院的契机,针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知识产权案件,率先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小额诉讼改革试点。依托重庆法院“四易”等平台,首创推行“自助式”证据交换、“一站式”网上办案、“要素式”审判模式等工作机制,以科技赋能创新知识产权小额诉讼审判实践,推动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一、主要做法

    一是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率先探索“自助式”证据交换。向当事人发布《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证据交换指引》,在重庆法院“易诉”平台中嵌入“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模块,创新构建“非同步、非实时”方式的“自助式在线证据交换”审判模式。当事人登录后可在线上传电子诉讼材料,自助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庭前证据交换,自动生成证据交换报告并引入庭审笔录和电子卷宗。

    二是以智慧法院建设为依托,创新融合“一站式”网上办案。依托重庆法院“四易”平台,升级打造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跨区域知识产权远程诉讼智慧模块。综合运用一站式服务、一键式操作,实现网上立案、电子阅卷、证据交换、网上调解、网上庭审、文书送达等功能,切实解决当事人诉讼过程中多端口登录、多方式验证、多技术要求等痛点难题,缩短纠纷解决耗时,降低司法成本。

    三是以类案智审同办为抓手,深度运用“要素式”审判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知识产权案件的特点,制定《关于审理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案件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庭前准备、法庭审理、文书制作等环节的流程标准和审理要素。运用庭审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探索以录音录像代替书记员庭审记录,引导当事人围绕审理要素举证、质证和辩论,并创新简化表格式示范判决,以要素式审判强化示范引领效果。

    二、实践效果

   一是推动实现诉讼程序降本增效。试点以来,快速审结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案件4154件,网上立案率100%。通过“自助式在线证据交换”600件,开展网上庭审、调解1649件。知识产权小额诉讼案件平均庭审时长减少40分钟,平均审理时长缩短至25天,仅占全国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平均结案时长指标的三分之一,当事人诉讼费成本相较普通案件减少60%。

    二是推动实现类案裁判示范引领。依托要素式审判模式,围绕共通的事实争点和法律争点进行说理、法律适用,以要素式审判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试点以来,累计开展无书记员记录“智”审687件,要素式文书“智”作2139件,通过示范性判决促成类案调解631件,一揽子化解诉前纠纷1077件。

    三是推动实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该院以创新的方式保护创新,网上开庭、自助举证等远程诉讼平台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节约了大量的诉讼成本、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知识产权的高效保护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试点以来,同类型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同比下降59.2%,该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重庆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试点运行评估中名列重庆法院第一,在《中国司法透明度指数报告》中得分名列“专门性法院”全国第一,并助力重庆法院在世行营商环境报告“执行合同”咨询评估中排名全球第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将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司法主题,进一步夯实理念根基,持续发挥能动司法作用,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小额诉讼快审样本的适用范围,缩短纠纷解决耗时、降低司法成本、提高司法程序质量,激励和保障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配套措施,坚持以审判实践引导科技赋能,加强审判与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优化流程设置,不断完善配套制度、升级智慧法院功能;进一步推广创新经验,坚持以点带面、服务大局发展,助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