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知识产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咨询问答库>问答专题 > 关于《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的政策问答
关于《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年)》的政策问答

一是坚持以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系列指示精神为指导。《规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等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求,结合我市知识产权发展实际,对“十四五”期间重庆市知识产权工作作出系统谋划。

二是坚持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与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相结合。《规划》针对优化创新和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的源头高质量供给,驱动产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率,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机制,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效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计划和举措,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庆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载体的打造,均与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相统一。

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统一。《规划》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均有相关内容,且重要任务还单独成章,对知识产权进行了全面规划。同时,把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保护、运用两个章节均是《规划》中篇幅内容最多的章节。

四是坚持接续奋斗和开拓创新相协调。对于“十三五”期间实施的知识产权高价值专利培育、商标品牌培育、知识产权风险预测预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版权登记等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将会继续推进。同时,在知识产权领域市场化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建设、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知识产权区域合作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举措。


《规划》由“3+5+10”框架构成,“3”即3个基础环节,“5”即5项重点工作,“10”即10项重点工程。

(一)3个基础环节

3个基础环节分别是总体形势、总体要求、实施保障,由一、二、八共三个章节组成。

第一章 准确把握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形势。主要总结了我市知识产权“十三五”时期在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优化,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造能力增强、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第二章 明确知识产权工作的总体要求。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提出了“牢牢把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和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为重点,以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水平和服务效能为目的,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全面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具体思路和“坚持法治保障、严格保护;坚持质量优先、服务发展;坚持改革驱动、科学治理;坚持系统推进、开放合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参照国家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国家指标+自选特色指标”相结合,从高质量发展要求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体现数量规模指标向质量结构指标转变,设置了12个量化的主要指标。

第八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分解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加大资源投入,强化监督评估等内容,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二)5项重点工作

5项重点工作由第三章至第七章共5章节组成。

一是建设以优化创新和营商环境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建设和全链条保护,突出重点领域保护,建设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专利侵权纠纷口头审理庭,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二是完善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知识产权创造机制。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完善“知研合一”的创新机制,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供给,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和商标品牌战略,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软件正版化服务中心,促进高价值专利、知名商标品牌、精品版权、优良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等优质知识产权资源大幅增加,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三是提升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区域融合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运用效能。提高知识产权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重点区域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建设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实施地理标志培育计划,推进“一区两群”知识产权协调发展,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产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

四是健全以便民利民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服务业健康发展,提升服务效能,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创业环境。

五是营造以促进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基础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厚植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建设重庆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10项重点工程

10项重点工程由10个专栏组成,包括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程、高价值专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商标品牌建设工程、版权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知识产权运营和金融创新工程、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程、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规划》明确要建设以优化创新和营商环境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法制化建设。健全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优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保护制度,推动《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修订和《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制订工作,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争取建立专门化审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和常态化专项行动机制等。二是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作用,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综合能力。加快推进中国(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各类平台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服务效能。完善知识产权技术支撑,运用新兴科技不断提升执法水平。开展知识产权社会共治,培育发展仲裁、调解和公证机构组织,逐步形成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体系。加强部门间协作,深化京沪渝等12省(区、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对商业秘密、医疗健康领域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知识产权、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能方面,《规划》明确将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打造知识产权运营载体,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创新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政策,加快建设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启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收储机制,以此提升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效益。二是实施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和专利标准化工程,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促进技术、专利与标准协同发展,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沿未来产业,加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融合发展,提升知识产权与产业协同发展水平。三是聚焦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战略任务,培育知识产权强区强县,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合作,深入推进“一区两群”知识产权协调发展,深化重庆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工作,不断提升重点区域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促进高价值专利、知名商标、精品版权、优质地理标志、优良植物新品种等高质量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主要有以下举措:

一是完善“知研合一”的创新机制突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与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深化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知识产权“伴随式”服务改革,加大对全市创新基地和创新主体的帮扶力度,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产出质量。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供需匹配的对接渠道,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深度合作,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与企业的研发、应用、产业化同步部署、推进和布局。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供给。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建立以运用为导向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载体建设。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完善商标品牌培育扶持政策体系,培育知名商标品牌。加强软件产品研发指导,加快版权研究基地建设,打造精品版权。优化完善全市林业植物新品种工作制度体系,加强农业植物新品种测试,培育植物新品种。加强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制度获权的政策支持,支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三是实施3个专项工程。实施高价值专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工程,赋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工程,实施商标品牌培育计划、商标品牌推广行动、商标品牌服务行动和商标品牌海外护航行动。实施版权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建设“基地+中心+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版权孵化平台、西部(重庆)科学城软件正版化服务中心和西部领先的版权产业示范区,培育版权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版权贸易服务基地。


一是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将建设重庆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加快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能化政府服务。同时,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建设,推动区县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规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环境。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深化知识产权“放管服”改革,推进知识产权申请注册登记便利化改革,整合国家知识产权局重庆业务受理窗口业务功能,实现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业务受理“一窗通办”。改进服务方式,推行电子申请、电子票据、短信提醒服务。面向多层次、多样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需求,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面向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主体,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区域规划、产业规划、企业经营、研发活动、人才管理等专利导航活动。面向国家和地方重点产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开展专利预警服务。

三是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优质服务机构落户重庆,推动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机制与模式,推动重点企业和园区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专员派驻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互补互促。加大知识产权服务业监管力度,健全监管机制,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